# 關係 relation
A,B 各為一集合,R⊆A×B 稱 R 為A 至B 的關係 relation
note
- (a,b)∈R,也記作aRb
- R⊆A×B↔R∈P(A×B)
- ∣A∣=m,∣B∣=n,A 至B 的
Relation
個數為2mn
# 表示法
X={1,2,3},Y={A,B,C,D},R={(1,D),(2,C),(3,C)}
圖片表示
矩陣表示
MR=⎣⎢⎡000000011100⎦⎥⎤
# 運算
# 合成
R1⊆A×B,R2⊆B×C 合成為R2∘R1⊆A×C
# 定理 1
MR2∘R1=MR1MR2
Example
A={a,b,c,d},R⊆A×A,R={(a,c),(b,d),(d,a)},求R3=R∘R∘R
MR=⎣⎢⎢⎢⎡0001000010000100⎦⎥⎥⎥⎤
MR3=⎣⎢⎢⎢⎡0001000010000100⎦⎥⎥⎥⎤⎣⎢⎢⎢⎡0001000010000100⎦⎥⎥⎥⎤⎣⎢⎢⎢⎡0001000010000100⎦⎥⎥⎥⎤=⎣⎢⎢⎢⎡0000000001000000⎦⎥⎥⎥⎤
⇒R3={(b,c)}
# 定理 2
R1⊆A×B,R2⊆B×C,R3⊆C×D
⇒(R3∘R2)∘R1=R3∘(R2∘R1)(關係有結合律)
# 反關係
R⊆A×B,R−1⊆B×A
eg.R={(1,a),(2,a),(2,b),(3,b)}
R−1={(a,1),(a,2),(b,2),(b,3)}
MR=⎣⎢⎡110011⎦⎥⎤,MR−1=[101101]
note
- MR−1=(MR)T (轉置)
- (R−1)−1=R
# 補關係
R⊆A×B,R⊆A×B,aRb
eg.R={(1,a),(2,a),(2,b),(3,b)}
→R={(1,b),(3,a)}=(A×B)−R
note
- R=(A×B)−R 為R 的補集
- R−1=(R)−1
- (R1∪R2)−1=R1−1∪R2−1
- (R1∩R2)−1=R1−1∩R2−1
- (R1∪R2)=R1∩R2
- (R1∩R2)=R1∪R2
# 基本關係
# 二元關係 Binary Relation
R⊆A×A,稱R 為A 的二元關係 Binary Relation
Example
A={a,b,c,d,e},R={(a,b),(a,d),(b,a),(b,c),(c,e),(d,d),(e,c)}
MR=⎣⎢⎢⎢⎢⎢⎡0100010000010011001000100⎦⎥⎥⎥⎥⎥⎤
# 反身性 Reflexive
/ 非反身性 Irreflexive
# 反身性 <-> 不具反身性
R 具有反身性↔∀a∈A,aRa 有 (a,a)
反之,則稱為不具反身性 (對角線不全為 1)
eg.A={1,2,3},R={(1,1),(1,2),(2,3),(2,2),(3,3)}
→ 每一個都和自己有關係,R 就具反身性
# 非反身性 <-> 不具非反身性
R 具有非反身性↔∀a∈A,aRa 無 (a,a)
反之,則稱為不具反身性 (對角線不全為 0)
eg.A={1,2,3},R={(1,2),(2,3),(1,3)}
→ 每一個都和自己沒關係,R 就具非反身性
note
非反身性 不是 不具反身性
但是,反身性一定不具非反身性
note
若∣A∣=n,則:
- A 上的 二元關係 個數=2n2(1 或 0)
- A 上的 反身性關係 個數=2n2−n(對角線全為 1)
- A 上的 非反身性關係 個數=2n2−n(對角線全為 0)
# 對稱性 / 非對稱性 / 反對稱性
R⊆A×A,並假設A={1,2,3}
- R 具有對稱性
symmetric
↔∀a,b∈A,aRb⇒bRa
R={(1,1),(1,2),(2,1),(2,3),(3,2)}. - R 具有非對稱性
asymmetric
↔∀a,b∈A,aRb⇒bRa
R={(1,2),(2,3)}. - R 具有反對稱性
antisymmetric
↔∀a,b∈A,aRb⇒bRa(a=b),aRb⇒bRa(a=b)
R={(1,1),(1,2),(2,3)}.
note
若∣A∣=n,則:
- A 上的對稱關係個數=2n×22n2−n=22n2+n
- A 上的非對稱關係個數=32n2−n=3(2n)
- A 上的反對稱關係個數=2n×32n2−n
# 遞移性 transitive
R⊆A×A
R 具有遞移性↔∀a,b,c∈A,aRb,bRc→aRc
eg.A={1,2,3},R={(1,1),(1,2),(2,3),(1,3)}
# 定理
R 具有遞移性↔R2⊆R
note
若∣A∣=n,則:
- A 上的具 反身性 與 對稱性 個數=22n2−n
- A 上的具 反身性 但 不具對稱性 個數=2n2−n−22n2−n
- A 上的 不具反身性 且 不具非對稱性 個數=(2n2−2)2n2−n
note
- R,S 具有反身性↔R∩S,R∪S 皆具有反身性
- R,S 具有對稱性↔R∩S,R∪S 皆具有對稱性
- R,S 具有遞移性↔R∩S 具有遞移性
- R,S 具有遞移性↔R∪S 未必具有遞移性
# 等價關係 → 分堆關係
# 等價關係 equivalence relation (ER)
R⊆A×A,若R 具有 反身性
、 對稱性
、 遞移性
稱R 為A 上的一等價關係
eg.A={1,2,3,4},R={(1,1),(2,2),(3,3),(4,4),(1,2),(2,1),(3,4),(4,3)}
# 等價類 equivalence class (EC)
R⊆A×A 為一等價關係,a∈A
定義[a]={x∣xRa}稱為a 的等價類
eg.A={1,2,3,4},R={(1,1),(2,2),(3,3),(4,4),(1,2),(2,1),(3,4),(4,3)}
[1]={1,2}=[2]
[3]={3,4}=[4]
# 引理
R⊆A×A 為一等價關係,a,b∈A,aRb⇔[a]=[b]
# 分割
令A1,A2,...,Ak∈A,滿足:
- A1∪A2∪A3∪...∪Ak=A
- Ai∩Aj=ϕ,∀i=j
# 定理
R⊆A×A 為一等價關係⇒P={[a]∣a∈A}形成A 的一分割
note
A={1,2,3,4,5}
R={(1,1),(2,2),(3,3),(4,4),(5,5),(1,2),(2,1),(1,3),(3,1),(2,3),(3,2),(4,5),(5,4)}
[1]={1,2,3}=[2]=[3]
[4]={4,5}=[5]
A={1,2,3}∪{4,5}為R 所對應的分割
# 關係 Closure
令R⊆A×A
- r(R) 表示包含R 的最小反身關係,稱為
reflexive closure
- s(R) 表示包含R 的最小對稱關係,稱為
symmetric closure
- t(R) 表示包含R 的最小遞移關係,稱為
transitive closure
( 解題時,推薦用 畫圖 解法,快又不容易錯
等價關係包
A={1,2,3}
R1={(1,1),(2,2),(3,3)}↔A={1}∪{2}∪{3}
R2={(1,1),(2,2),(3,3),(1,2),(2,1)}↔A={1,2}∪{3}
R1⊆R2⇒R1 對應的分割為R2 對應的分割的加細分割
分割最細 = 等價關係包
note
R1,R2 各為一等價關係,對應分割分別為π1,π2
- R1∩R2 仍為等價關係包,對應分割記作π1∙π2
- t(R1∪R2) 仍為等價關係包,對應分割記作π1+π2